谈写作/纸上电台 听君一堂课,胜读十年书
昨天晚上满怀期待的听了樊老师的一堂免费写作课。樊老师名叫樊荣强,他是一位财经作家,曾当过记者,现在是职业经理人、营销与管理顾问。樊老师原是一位公务员,90年代初,离职南下,曾担任过杂志的编辑、记者,电视台的策划总监,传媒集团的经理,2008年创办了重庆经理人口才培训中心,被誉为“中国的卡耐基”。他先后出版了《樊荣强的讲话技巧》,《口力劳动者--经理人当众说话口才训练手册》、《杰出的顺德人--顺德企业家访谈录》、《珠江三角洲批判》等图书。
在听课前,我全文通读了樊老师2015年12月发表在简书上的一篇文章“我30多年的写作秘诀首次公开”。在这篇文章中他总结了6个写作的秘诀,从框架谈起,到立题,生成,思考,对象,概括、举例这几个方面,无私地将他30多年的写作经验,毫无保留的介绍给了广大的写作爱好者,我禁不住在文后留言,这样写道:“满满的干货,让人受益匪浅,谢谢老师的无私分享,您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樊老师还及时的回复了我的留言:“谢谢你的表扬,受到这样的表扬,我心中充满阳光。”其实我要说,是他的文章让我的心中充满阳光。
昨晚的讲课,樊老师从4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写作?
第一点是如何把脉?指出了一般人写作经常遇到的三大难题,即缺乏思路,无话可写;思路漂浮,跑题偏题;逻辑混乱,没有重点。可以说,他指出写作中存在着这些现象,我在写作中都不同程度的有过。今年从1月1号起坚持日更已半年,迄今写了160多篇文章,最近一段,感到无话可写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樊老师这堂课,对我来说就像一盏明灯,为我解决这个问题指明了方向。他给我下了一场及时雨。
第二点是思维,即如何通过元思维来激发思路?从思考的实质开始阐述,把我们引入到了问答思维。我们在写作时要进行持续的思考,形成一个个的问答链,将思考变成文字。他认为世上的文章只存在两种文体,一种是问答体,一种是叙述体,而且所有的叙述体都可以还原为问答体。他说写作其实就是自问自答,在一问一答中生成了文章。为了帮助大家理解,他举了很多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剖析一篇篇的文章看是不是用问答来完成的。那么要问答就必须要学会提出问题,他把提问划分为封闭式的问题和开放式的问题,认为开放式的问题尤为重要,它是用来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问题的,一篇文章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文章也就生成了,这就是樊老师首创的“元问题,”概念,由元问题引发元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对创作散文、诗歌、故事文、记叙文,都可适用,这种方法,能够解决写作中的许多问题,的确让我耳目一新又醍醐灌顶。今天上午我试着拆解了一两篇文章,觉得在文章里面,都能够找到“元问题”的组成要素,都可以按照樊老师的“元思维”,把文章还原为问答体文。别小看这个“元思维”,它可以激发和拓宽你的思维,让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解决凑字数的问题。今后在写作中,我会有意识的多加运用这个方法,来帮助我写作。
第三点聚焦,阐述的是如何通过立题来防止跑题。樊老师对“立题”的见解有别于其他写作老师,他认为立题就是建立问题;是一篇文章的基本问题,全文围绕着这个基本问题来进行回答。通过立题能激发思路,引导听众,凝聚焦点。他将立题的类型分为了三种:也是紧紧围绕“元思维”的方式,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是什么?”就是陈述事实,状态,原理看法,“为什么?”是探索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怎么办?”就是设定条件、前提、提出办法和方案。这个“元思维”浓缩起来就是摆事实、讲道理、提要求。同理,这也是写作的全过程。樊老师的解说,让我对立题的概念第一次明晰起来,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会运用这个方法,先将这三个问题想清楚,想明白,让它们清晰地浮现在脑海再动笔,让自己紧紧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写作,这就会避免偏题、跑题。
第四点是套路。樊老师根据他30多年的写作经验,总结了一些常用的谋篇布局的经典套路,比如四圣谛法;空雨伞法;六顶帽子法;FABE法则;STAR法则,其中我对空雨伞法印象尤为深刻,回想一下,在写作时运用得最多。六顶帽子法,也值得人好好效仿。
在课程的提问环节,我冒昧的问了樊老师一个问题:“如何去找自己的写文的定位?”这个问题也是最近困惑我的主要问题。樊老师作了精彩的解答,他认为,首先要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第二要确定自己的高度,希望自己达到一个怎样的影响力?有了这个高度,才会朝这个高度去攀爬、去努力。第三就是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兴趣,选定一个领域去写,以避免写得杂乱。这三点建议我会好好琢磨,尽快的调整,找到我定位的方向。争取写出耐看又有思想了好文章,我也一定会铭记樊老师的话,当一个耐得住寂寞的写作者,在写作的路上坚持、坚持、再坚持,运用科学的方法,希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简介:修竹 写作是我的梦想,希望以后的人生路用写作来修行,干点自己喜欢干的事,写点自己想写的话。
微信tanjieling855
邮箱子715172074@qq.com
2019/6/17
作者:谭修竹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9ac5a483ee4e
来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