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洞穴神话”的寓意(每日观察0095)
文/樊荣强
昨天的每日观察说到了柏拉图最核心的哲学观点——理念。但是,许多人可能并不能轻易地理解它。
柏拉图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幅颠倒的世界画面:先有精神世界的理念,才有现实世界的万物。我们在现实世界看到的,只不过是理念的影子。
柏拉图为了便于我们理解他的学说,特别用了一个洞穴比喻来通俗地解释。洞穴比喻又称为洞穴神话。
假设有些人住在地下的洞穴中。他们是一群囚徒,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坐在地上,背向洞口,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在他们身后有一堵矮墙,墙后面有些人形的生物走过,手中举着各种不同形状的人偶。由于人偶高过墙头,同时墙与洞穴口之间还有一支火炬,因此在囚徒面前的洞壁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影子。囚徒们由于生来就这么坐着,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
再假设有一个囚徒设法挣脱了锁链,他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洞壁上的这些影子从何而来?他就会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并且大为惊讶。虽然他最初会感到眩晕,但是他会慢慢适应。他可以走出洞穴,看到阳光下的真实世界,而不仅仅是贫乏无趣的影子。原本他可以获得自由,但是他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他选择了返回洞穴,并试图劝说他的同伴,使他们相信洞壁上的一切只不过是真实世界的影子罢了。然而,他们认为他在胡言乱语,根本不会相信,并且杀死他了。
柏拉图的这个洞穴神话究竟有什么寓意呢?也可能见仁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寓意:
第一,我们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世界。
这是最直接的寓意。我们经常讲三观要正,而三观之首要是世界观。然而,我们眼睛的观察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我们的世界观又怎么是正确的呢?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里有句台词:“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哪来的世界观?”
庄子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这也是告诫我们不要自以为是,以为自己理解了真正的世界。
没有一个人是全知全能的,我们只是依据自己很少的见识,在内心构建了一个并不真实世界而已。
第二,要让别人了解和接受真相很难。
在洞穴比喻中,那个逃出洞穴的囚徒,他希望别人接受他的建议,走出洞穴,但是都被拒绝了。难道那些人不向往自由?这可能是真的,当他们习惯了被囚禁之后,我们觉得呆在洞穴里,才是他们的命运。除了习惯之外,害怕风险、懒堕、无知等等,都会成为他们拒绝真相,否认真理的障碍。
甚至,那些人明知道别人说的是真的,但是,碍于面子,基于利益算计,也不敢打破某种既成的秩序,也会说谎话来拒绝。
第三,做一个真理的传播者必是英雄。
那个逃出洞穴的人最后成了殉道者,他是苏格拉底的象征。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是公认的古希腊最伟大的哲人。但是,他被以引进新神、毒害青年的罪名被雅典公民大会判决服毒自杀。
英雄有三大特质:一是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崇高理想,二是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三是历经苦难,事业难成。苏格拉底就是这样的英雄。苏格拉底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自杀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