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培训,樊老师一生只收3000弟子
  • 用心做培训,樊老师一生只收3000弟子
  • 关注樊老师微信
  • 联系我们
  • 客服QQ
  • 王安石:千古风流人物

    2021-11-23 15:22:29 樊荣强 63

    图片关键词

    文/樊荣强

    本文的题目为什么叫《王安石:千古风流人物》?两个原因:一是王安石生于1021年,今年刚好诞辰1000年;二是1000年以后王安石还能被后世记得,足以称得上千古,而千古的意思就是不朽。

    中国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众多,而王安石永远都是值得纪念的一位重要人物。今年初我开始阅读有关王安石的书与文章,包括梁启超的《王安石传》、安开学的《王安石传》、康震的《康震讲王安石》、王光鹏与黄崇浩编选的《王安石集》、陈舜臣的《中国的历史》、邓广铭的《北宋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等等。

    原本有一个想法,写一本长篇小说来纪念王安石,书名就叫《熙宁悲歌》。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一位写小说的朋友,得到了赞同,表示希望尽快写,而且让他成为第一读者。可惜的是,各种事务繁杂,要想动笔确实不易——因为只要动笔就不能停下来。

    变通一下,写一篇短文来纪念王安石诞辰1000年吧!

    一、王安石生平:一个幸运的人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综观王安石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一个幸运的人。

    王安石生活的年代,是北宋初年那个繁荣富贵的年代。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创立宋朝,结束战乱,经过七十年的建设,宋朝的经济得到恢复,人民的日子开始好起来。

    王安石算是一个官二代,刚出生的时候,父亲王益官虽然不大,只是江西抚州临川县的一名判官。因此,王安石少年时曾随父宦游南北各地,衣食无忧,眼界开阔。

    王安石的幸运还在于他的智商,据说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王益有七子:安仁,安道,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王安石排行老三,除了他之外,其余六人,史上籍籍无名。“人与人不同,智商是硬伤。”——这话不得不信。

    1042年,王安石22岁进士及第,在非常正常的时间段考上公务员。原本他被主考大人列为状元,但试卷送到仁宗皇帝那里后,因其中有“孺子其朋”四个字,仁宗就把他改到了第四名。“孺子其朋”典出《尚书》,原文是:“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这是当时辅政的周公对成王说的,意思是:“你还年轻,今后和群臣要像朋友一样融洽相处。”这是教训帝王的话,让仁宗有点不舒服。

    不过,这不影响王安石的前程。之后他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等职,勤政爱民,政绩显著,仕途上顺风顺水。

    重大的人生转折发生在1069年,这一年王安石48岁。而此前27年,他都在地方上任职,而且1063年,在位42年的仁宗皇帝死了;4年后,即1067年,又一位皇帝英宗短命(35岁)又死了。20岁风华正茂的皇帝神宗赵顼继位,而他,改变了王安石的命运。

    熙宁二年即1069年,神宗皇帝刚把皇位坐稳,就把48岁的王安石擢升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开始主持变法。年轻的神宗皇帝渴望有所作为,对王安石可谓言听计从,第二年又把他升为宰相,全力支持他提出的一系列变法措施。

    但是,因守旧派反对,人事矛盾重重,改革效果并不十分显著,1074年王安石被逼罢相。虽然1075年又被神宗再次起用,1076年又罢相。这一次,王安石心灰意冷,加上长子王雱病故,王安石辞去宰相,退居江宁(即今天的江苏南京),过了10年散淡的日子。

    1085年,宋神宗去世,王安石的靠山彻底倒掉。9岁的新皇帝宋哲宗赵煦继位,以高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

    王安石生于1021年,逝于1086年,足足活了66岁。这个寿命现在看来不高,但绝对超过了宋朝人的平均年龄,至少比最赏识他的神宗皇帝命好,宋神宗赵顼只活了38年,而且比王安石早一年离世。

    二、王安石变法:一场不切实际的改革

    王安石虽然被史家誉为治世名臣,但是,他所推动的“熙宁变法”却是一场不切实际的改革,甚至只是一场改革试验。

    中国历史上的变法,叫得响的有三次:一是商鞅变法,让秦国变得强大;二是王安石变法,似乎历史的评价总是不那么高;三是戊戌变法,清朝末年以失败告终的改良运动。

    王安石的变法思想源于他的独立思考。中国传统政治特别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即使是旧的王朝被推翻而建立的新的王朝,都是因循前朝甚至前前朝、前前前朝的若干规矩。

    王安石的变法,当然不是搞政治体制改革,而只是在财政、经济、社会、军事、教育等方面作出一些制度调整与创新,希望达到富国、裕民、强军的目的。

    在仁宗朝,1058年,王安石37岁时就向皇帝发出了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但是他的主张没有得到已经丧失斗志的仁宗皇帝的采纳,这令王安石非常失落,因此,多次辞掉进京入馆阁作官的任命。宋英宗在位时期(1063年—1066年),屡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他依然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拒绝入朝。

    神宗继位之后,20岁的皇帝当然希望有所作为,名留青史,于是到处寻找合适的变法领军人物。赋闲在家的王安石被人推荐入朝与神宗商讨对策,随后写了一个1000多字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之后王安石被任命为江宁知府(相当于南京市长),很快又被授予翰林院学士兼侍讲头衔,为皇帝及一众大臣讲课,为实施变法统一思想——这是王安石的主意。

    熙宁二年(1069年),经过观察试探,确认年轻的神宗皇帝有意变法之后,王安石才勉强同意担任参知政事,领导变法。随即组建了专门的变法领导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相当于全国变法委员会。

    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在科举制度方面,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

    王安石的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是理念太超前。王安石提出的“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个在当时真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虽然口号很响亮,可那年那时有多少人敢接招,甚至有人称王安石是乱臣贼子。因此,王安石变法除了皇帝的支持外,几乎没有什么强有力的支持者。他的反对者都是些重量级的历史人物,包括小时候砸过缸的《资治通鉴》总编司马光,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曾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前宰相韩琦,学富五车的大文豪苏东坡及其父亲和弟弟,甚至还有王安石的亲弟弟王安国。

    第二是法令难落实。中国社会从来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加上那个年代交通与通讯不发达,全国各地经济水平差异太大,统一的政策在各个地方实施,效果自然大不一样。比如青苗法,在富裕的江南地区,对农民确实有好处,而在贫穷的中西部地区,则成了官员与豪强进一步压榨农民的手段。

    第三是老天逆人愿。变法实施五年之后,即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反对派上疏论新法过失,力谏罢相王安石。同年四月,曹太皇太后、高太后亦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神宗对变法也产生了怀疑,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

    第四是用人太不当。王安石变法得力干将是吕惠卿,吕惠卿虽有干才,却是一个绝对背信弃义、人格低劣的小人。他因和王安石政治理念相合,而获得王安石的器重,还得到了宋神宗的信任,但是在朝中不得人心,而王安石被罢相,他任参知政事掌握大权后,因为担心王安石回朝,竟然借各种机会陷害王安石。这实际上造成了变法派内部的分裂严重,变法很难继续推行下去。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9岁的宋哲宗即位,改元元祐,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哲宗即位后,加拜王安石为司空。高太后在神宗时就强烈反对变法,等到自己听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为相。司马光提出“以母改子”,全面废除了新法。

    三、王安石诗文:一个令人景仰的文坛巨星

    王安石在历史上的地位,除了是一个政治家、治世名臣之外,更是一位文学家。他在文学上的地位与影响,超过了变法。

    在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编入文章数量作者排名,王安石大概排在前十名之内。据不完全统计,编入王安石的名篇大概包括以下这些:

    小品文:《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游褒禅山记》等。词:《桂枝香·金陵怀古》等。诗:《梅花》 《明妃曲二首》《商鞅》《书湖阴先生壁》《元日》《棋》《登飞来峰》《泊船瓜洲》《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春夜》《北山》《葛溪驿》《示长安君》。

    以上这些当然不是王安石诗文的全部,他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我所读的诗文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伤仲永》《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元日》《登飞来峰》《泊船瓜洲》。他的文章论点鲜明,短小精悍,逻辑严密,极其善于说理。他的诗歌浅白而又有韵味,不作空洞无物的呻吟,而总是能够触动内心,观照自我,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王安石名列“唐宋八大家”,绝对名至实归。多余的话不说,附几首诗在此供大家欣赏: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四、王安石为人:一个情商不高的人

    有才华的人向来孤傲不合群,王安石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因此,我说王安石是一个情商不高的人。虽然他的文学造诣极高,但是,他在政治上整体上并不成功,甚至留下千古骂名,这不得不说与他为人处世的方法,或者性格有关系。

    性格决定命运!这话放到王安石身上特别有说服力。

    王安石绝对是中国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智商极高的少数人之一,而且小时候就已经显露出来,传说是“自幼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然而,正是因为智商高,可能导致情商的不足——经常看不起那些智商不高的人。

    必须得承认,王安石可以称得上有道德洁癖的人,绝对的正人君子,虽然贵为宰相,却始终坚持一夫一妻,终其一生,他始终不离不弃,没有出妻纳妾。但正是因为这样,他在官场上就显得格格不入,某种程度上,既束缚了他的手脚,也让他失去了支持。

    变法伊始,王安石对神宗提出奸佞之论,建议神宗要辨别小人并加以惩处。按现在的话说,搞改革,不换思想就换人,那些阻碍发展的就得让他们下台甚至下狱。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但是它一定会触及保守派的利益,由此,变法导致了党争。党争不可避免,但是,王安石的“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这项统战工作却做得很差劲。

    王安石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年代,那些著名的文人、名人许多都与王安石有交集,虽然他们之间有些人的关系并不太好。与王安石的交往的人大约有这些:晏殊、包拯、司马光、欧阳修、周敦颐、曾巩、程颢、苏东坡,等等。

    晏殊,生于991年,比王安石大30岁。晏殊于1055年去世时,王安石仅担任殿中丞、群牧判官,两人地位悬殊。虽然二个交集不多,晏殊却早就发现王安石的性格缺陷。1042年京城大考,本来是状元的王安石,名额让杨寘顶了。杨寘同学哥哥杨察是枢密使晏殊的乘龙快婿。虽然顶替名位是皇上操作的,晏殊还是特意请王安石喝了一台酒以示安慰,并考察其人品脾气。酒足饭饱之后,晏殊送了八个字给王安石:“能容于物,物亦容矣。”可惜王安石没能领悟到晏殊老先生的话,最后吃了不少苦。

    包拯,生于999年,比王安石大22岁,与王安石同朝为官。据说仁宗朝的时候,包拯曾主持群牧司的工作,司马光、王安石同任群牧司判官之职,是包拯的下属。包拯曾经摆酒宴请下属,本来两位下属都不喝酒,但包拯一发话:“‘人生须几两?万事付三杯!’,平时不饮无妨,今日须少饮。‘一人向隅,举座不欢’,况且你二人都不饮”!司马光脑子灵活一点,马上就举杯喝了。包拯转而望向王安石:“介甫,你呢?”王安石回道:“属下生平不饮酒、恕难从命,请包大人担待一二。”虽然包拯不生气,但这就是王安石的性格。

    欧阳修,生于1006年,年长王安石15岁。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他最欣赏的两个人就是苏轼和王安石。王安石是由曾巩推荐而认识欧阳修的,曾受过欧阳修提携,交往甚密。欧阳修举荐王安石为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辞。欧阳修又以王安石须俸禄养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王安石接受了。王安石推行变法时,欧阳修已经61岁了,思想渐趋保守,加之看到青苗法实施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对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政见不同,虽然造成二人的分歧,但并没有完全侵害二人的友谊。总体上说,应该是亦师亦友。

    周敦颐,生于1017,比王安石大4岁,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1063年5月,周敦颐应邀与一群文朋诗友游玩聚会。兴之所致,大家便相约写诗作文。周敦颐一气呵成挥笔而就一篇119字的散文,就是名传后世的《爱莲说》。王安石大约在出任常州知州时,得与周敦颐相识相知。几年后,是在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周敦颐合州签判任满回京述职时,在汴京和王安石有过的一次会面。当时王安石正好给仁宗皇帝上了万言书被冷落。

    曾巩,生于1019年,比王安石大两岁,与王安石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并且同朝为官,而且曾王两家联姻,关系复杂。公元1037年,18岁的曾巩随同父亲一同入京,以文会友,与王安石结识,并且很快成为挚友。后来曾巩受到欧阳修的赏识,被欧阳修收入门下,又介绍王安石认识欧阳修。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王安石逐渐坐上高位,曾巩和王安石的交情越发淡薄,后来曾巩更是主动疏远王安石,成了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

    司马光,生于1019年,比王安石大两岁,是王安石变法最大的反对派,也可以说是反对派首领。司马光与王安石之争,绝对是君子之争,他们真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斗争,而完全是政治理念不同。王安石说:“善理财的人,可以使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司马光说:“天地间物产总有一个定数,不在民,便在官,你所谓的善理财只不过是盘剥百姓罢了”。就是因为这样的理念不同,他们两人斗了一辈子。为了不与王安石正面交锋,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程颢,生于1032年,比王安石小11岁。1057年24岁中进士,宋神宗在位期间(1068年-1085年)任御史。政治上,反对新政,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程颢和弟弟程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苏轼,生于1037年,比王安石小16岁。苏轼堪称文豪,与王安石均入列“唐宋八大家”。在政见上,他俩都主张改革,苏轼并非像司马光那般保守,只是在改革的步骤和方法上见解不一。如此两个佼佼者,在熙宁变法中成了政敌。王安石执政时,苏轼曾反对新法,屡遭默降。然而两人均无害人之心,苏轼对新法并未一概否定。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王安石已不在京师,惊闻之下,立即在金陵设法营救。1080年,苏轼由黄州迁至汝州,途经金陵,多年没有交往的苏轼与正在金陵的王安石友好地相会了。在苏轼逗留金陵期间,两人迸行了多次交谈。他们在一起谈诗、诵佛。金陵相会,使苏轼更加了解了王安石的为人,后来他逢人就称赞:“不知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立即报名 免费试听

    填写以下报名表,获赠800元试听机会一次。获赠《樊荣强讲话技术》秘籍一本。上课地点:重庆市江北区大石坝东原中心4号楼1205

    023-6385-4370 135-0035-2876

    服务QQ:754934632  咨询时间:9:00 ~ 9:00

    您也可以拨打 : 187-2336-1670
    服务时间: 7x24小时

    电话咨询
    免费试学
    热门课程
    QQ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