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11:起跑线的焦虑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一句口号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流行,它代表着我们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句口号却反映出家长们,尤其是中产阶层的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和焦虑。它引导着许多家长带着孩子,从小就奋战在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从幼儿园开始,不是在补习班,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
我的孩子,高中成绩总是全年级倒数第一,但是我坦然接受,因为我知道,她的智商并不低,这保证了她的未来不会差到哪里去,而且,她自己最喜欢和擅长的是美术设计,大学文凭在手,不如一技傍身。但是,又有几个家长像我这样坦然呢?
童话大王郑渊洁11年前写过一篇文章《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的意思是,不要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但是,家长们听他的吗?不听,有的还想,正好,你们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还少个竞争对手。
起跑线究竟在哪里?现在谁也说不清楚,是胎教,还是幼教?是小学,还是初中?是高中,还是大学?反正,这个起跑线越来越往前移动。
中产阶层的家长们,对起跑线的焦虑,源于对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他们有点钱,也有点资源,所以愿意也有钞票去参与竞争。其中的逻辑就是:
只有上最好的小学,才能提高上最好的初中的概率;
只有上最好的初中,才能提高上最好的高中的概率;
只有上最好的高中,才能提高上最好的大学的概率;
只有上最好的大学,才能提高找最好的工作的概率...
这个逻辑是错误的呢?还是非常错误的呢?请大家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