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聊赖,于是学宋朝宰相王安石,去游褒禅山
百无聊赖,于是学宋朝宰相王安石,去游褒禅山。
我不知道王安石当年是否跟我走的是同一条“马路”,我是从浦口西出乌江古镇,再一路西向、西南向,过和县鸡笼山以后数十里,右拐入山路,再十五里,就到了褒禅山。
不知道(人在江湖)王安石写其《游褒禅山记》是其作为“改革家”招致天怒人怨而卸任了宰相之后还是卸任之前。如果是卸任之后的事,则王“总理”跟我今天上午走的该是同一条道。因为王安石从宰相位置上狼狈下台之后不久就去了金陵,任一个薪水薄有的地方官,住在今紫金山的里头。也许王老先生有一天跟我一样感觉到某种寂寞,并且感觉着几十口人的大家族的“嗷嗷待哺”的嘴巴构成的压力实在无穷,于是某一天就踏上了闲游的道路。
如果我猜测的不错的话,王老先生这天带着几位朋友和亲兄弟,下了紫金山,向着今天南京长江大桥的方向走,在大桥脚下的长江南岸找到“桃叶渡口”,然后雇佣一条看上去还算结实的渡船,跟一个看上去显得沉稳的艄公谈好过江的价钱,然后一路上听艄公聊着当朝恶政而致使民不聊生的故事,大约一个多小时,船在大桥北岸的码头停泊。艄公当然不会知道眼前这位穿着旧长袍的半老的老人,不久前还是当朝的宰相,反正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王“总理”是滋味也罢不是滋味也罢,一路上总是郁郁寡欢。
王老先生下船的码头坐落在桃叶山山麓,据说千年以前桃叶山上满是桃花,春天来了,桃叶山粉红色桃花盛开,沿山、沿江数十里不绝,风起花落,一江飘零着红艳,因而此渡又叫“桃花渡”。相传东晋王羲之携美女数人常在此渡江,南来北往,写下许多美丽的诗词,传唱至今。
(呵呵,今南京夫子庙附近一条小河沟旁也立着一块“桃花(叶)渡”石碑,不可信。想想东晋文人骚客乘桴浮于江,桃花美人相辉映,而夫子庙的小河沟之上怎么能承载得起?)
隋炀帝(称帝前被封为“晋王”)当年在桃叶山上驻扎,指挥着数十万大军从这里渡江南下,直取金陵。山上因此建有“晋王塔”,其后此山也被改名为“晋王山”。后人不知道该塔毁于“解放”之战火,山头也因双方炮火而颓圮崩坏,今天只留下一座几十米高的小山。后人不知塔的故事,而江水又南退十数里,遂胡乱叫此山为“宝塔山”。唉唉,前人尚不远,而后人已糊涂矣!
王先生在桃花渡口登岸之后,一定会登上晋王山,去凭吊在他几百年前在此创造伟业的隋炀帝(王安石一定在此渡口留下不少诗文)。
凭吊之后,王先生要是想去含山之褒禅山访问褒禅寺的高僧,还得沿着老山、赭洛山、鸡笼山与长江之间的水路陆路山路,走上数百里。这个路程若是骑马,大约朝发夕至,若是步行或马车,得在浦口或乌江或和州(和县)歇上一宿,方能到达。
我嘛,上午九点半尚在家里阳台上喝奶咖,下午两点,已经在褒禅山之褒禅寺门前广场上喝茶了。
据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考证,褒禅山原名“花山”,当地人讹为“华山”,又因为唐朝有和尚名“褒禅”者在此山建立寺庙,死后葬于山麓,故又名“褒禅山”。
此山距含山县城十五里。
我看褒禅寺,建筑宏伟,造像也高大,一座六角宝塔尚在建造中,男女僧尼四处游走,殊不冷清,但一间老房子也不见,全然是近些年的新构。
于是“到此一游”般地溜达一圈,就顺着水泥台阶出山门往游王安石笔下的“华阳洞”。
洞前广场阔大,景区门票,六十元。转入一竹门,豁然一水池,池水里立着一尊半裸的女塑像,不知是何典故。池边上一条甬道约百十米深,走一两分钟之后见一座高大石像掩映在秋叶中,走近,果然是王安石。像座上刻着列宁的评语,“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著名的改革家”。塑像所在地是一个半亩大小的广场,三面环山,我来的时候见广场上有三两个闲人,着深色衣服。
右前方不远,有石洞,约一人高,洞口附近有红字石碑。走近,写着斗大的三个字——“华阳洞”。
洞口前有一方小池塘,而泉声潺潺,细看,洞左侧,果有一股泉水从石缝中涌出来。这是王安石文中“有泉侧出”的那眼泉水吗?今天我听见的是王先生曾经听过的声响吗?
正恍惚间,一个深色衣服的汉子走过来,告诉我需要另买票才能由此进洞。我问,此为前洞还是后洞?此人告诉我,华阳洞即是前洞。我问后洞呢?
王安石当年说,“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深色衣服汉子不耐烦,说,你再花十块钱就可以坐船由前洞通往后洞。
我为王安石吃了一惊:王先生不屑从前洞入,而入后洞之不久即畏惧而出;却原来前后洞相通也!须知,王安石一悔再悔“悔其随之出而不得入也”,一思再思“志、力、物”等问题的后洞,原来被今人凿通了!
乖乖给钱,跟着此人,过小桥,入前洞(洞口好几块“记游者”留下的石刻),往里走上数十步,下坡,忽见一条河道闪烁在彩色灯筒打亮的岩石中,坐上那条破旧的小铁壳船,由着那人拽着半空中悬下来的绳索,船缓缓而行,三五分钟,河道尽,登上岩岸,汉子告知顺洞往前走,就可以走出后洞。
后洞原来是用来走出去的,而不是用来供王安石走进去的。
洞穴深而曲折又起伏不定,各色灯光映照一路上可观赏的岩石。景区开发者给灯光所照处起了各种动听的名字。
同船者五六人,不一会儿,星散于黑暗中。
从下船起算到走出后洞,费时二十分钟左右。
后洞口在山北坡的山谷中,为树木掩隐。王安石当年欲拉着朋友入此后洞探险,确乎勉为其难。
我略失望于褒禅山的寺庙建筑之新,疲倦于华阳洞被改造之后的“伪美”之后,时间已晚,决定乘着夕照,往含山县城(含城)找地方喝酒、过夜。山前广场上几个干活的“农民工”接过我的香烟,告诉我不必走回头路,可取道“昭关”,经由十五里长的“伍子胥古道”,参观“昭关”,参观“伍相祠”,出来再走十五里省道,就可以到达“含城”。
于是,调转车头走上“伍子胥古道”。
啊啊,这简直是一条“天路”啊——无处不美,移步换景,野花散布山野,芦苇摇曳田塍,村舍鸡鸣,炊烟袅袅,古木参天,池塘里晃荡着翡翠,恰是深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古道委蛇于大山之间,重峦叠嶂,山天一色,路上绝少车辆与行人,令人怀想古驿道上的情景,以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走过了这条古道,你真的不必再记挂王安石笔下的褒禅山如今如何如何了。如果你也偷一个空,到含山来,我愿意陪着你再走一遍这十五里长的“伍子胥古道”,陪着你再体会那唐诗宋词元曲里才有的意境,我保证你觉得不虚此行!
当然,我顺便会引导你把“昭关”也看看去。
昭关,历史上可是赫赫有名。关楼骑在对峙的两山之间,“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李白的诗句可以移用在这里。昭关是春秋时期吴楚两国的陆地“海关”,关南是吴国,关北为楚国。当年伍子胥得罪了楚平王,顺着“伍子胥古道”,一路奔逃到此关,而关门紧锁,一夜急白了头,其后经高人帮助,蒙混过关,终于逃到了吴国,成就了自己的英名也成就了吴王的大事业。
呵呵,成语“蒙混过关”之“关”,就是含山之“昭关”吧?
你说你该不该跟我来看看?
甘继民
2015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