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培训,樊老师一生只收3000弟子
  • 用心做培训,樊老师一生只收3000弟子
  • 关注樊老师微信
  • 联系我们
  • 客服QQ
  • 简说老子话写作68:不争之德

    2025-02-27 12:47:59 樊荣强 2

    文/樊荣强

    【老子·第六十八章】原文: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环境的影响,老子也不例外。

    老子反对战争,厌恶战争,但是,他讲道理的时候,却离不开战争,他总是拿战争来讲道理。许多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的学者,往往以此为论据。在我看来,如果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那就极大曲解了它的内涵。

    《道德经》是老子给帝王讲的政治哲学,当然,帝王哲学不能不涉及战争,而且战争是一种极端的社会现象,借用战争来讲道理,往往也比较容易被所理解。因此,老子虽然反对战争,厌恶战争,但是他还得讲战争。

    当然,老子讲战争,不是讲如何输掉战争,而是讲如何赢得战争,尤其是达到孙子所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

    老子与孙子,他们都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里的重要人物。据说老子比孙子大20来岁,孙子还比老子早一年去世。虽然老子属道家,孙子属兵家,但他们两人关于战争的思想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如何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谋略,而且不要忘掉了欺骗敌人。孙子的名言“兵者,诡道也”,如果换到老子的头上,大要是没有人反对的。

    本章老子借用战争,来讲述要做帝王的治国用人之道。他直接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善为士者,不武。

    意思是:善于做谋士的人,从不逞其勇武。谋士是文化人,文化人的特长不是勇武,而是智谋。打仗的时候,谋士应该多动脑筋,多出计策,而不是自己披挂上阵,拿起武器跟敌人去拼武力。

    第二,善战者,不怒。

    意思是:善于打仗的人,从不轻易发怒。《孙子兵法火攻》写道:“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这是说,国君不能因一时之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能因一时之气愤而出阵开仗。老子与孙子观点一致,战争是智慧的较量,“怒”是军事指挥者失去理智的表现。

    第三,善胜敌者,不与。

    意思是: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从不轻易与敌人正面交锋。战争永远是灾难,一旦发生战争,交战双方都将消耗巨大的资源。最好不要交战,即使交战,也要避免正面交锋,因为谁也输不起。这就是奉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好的理由。

    第四,善用人者,为之下。

    意思是:善于用人的人,总是谦卑处下。我不禁想起战国时的鲁国将军吴起为士兵吸脓血的故事。一次战争过后,吴起看到一个士兵背上的伤口化了脓,还散发着阵阵恶臭。吴起掀起士兵的衣服,就为他吸脓,在场的士兵都惊得目瞪口呆,都非常感动,愿意为他卖命甚至战死沙场。

    老子说完四点建议后指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用了三个排比句,坚定地回答道:

    因为这就是不争的品德,这就是借用别人的力量,这就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至理。



    立即报名 免费试听

    填写以下报名表,获赠800元试听机会一次。获赠《樊荣强讲话技术》秘籍一本。上课地点:重庆市江北区大石坝东原中心4号楼1205

    023-6385-4370 135-0035-2876

    服务QQ:754934632  咨询时间:9:00 ~ 9:00

    您也可以拨打 : 187-2336-1670
    服务时间: 7x24小时

    电话咨询
    免费试学
    热门课程
    QQ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