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本,是不是对古代文学部分有误解!
文/捷讯读写看
11月初时,在深圳书城闲逛,在教辅材料停下,翻看了一下中学年级的语文课本,发现现在课本编排真是炫酷了很多(也可以理解为花里胡哨),比以前的课本是生动活泼多了。当然,这不是今天要说的重点,重点是内容,诗词占据了很大部分,真是替现在的学生苦啊!
再仔细看,跟我以前学习一样,也是很多诗词,但我个人结合自身的经历,我有一些想法。
我去书城,本来是想去看语文教科书,看看里面文章,想去吸收一些新的观念和文章,但是翻开书,发现根本读不下去。
古诗词比例太大,诗词是要有一点功底和耐心才能读下去,并且,读了这些,有什么用呢,陶冶不了所谓的情操,也打消了读下去的趣味,那还怎么读书啊?诗词歌赋,是很美,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但是真的读不下去。
我们现在又不流行写诗词歌赋了,无处去用,用了也就是引用而已。从本质而讲,这些诗词歌赋就是夸美丽山河如<<蜀道难>>,写个人感想如<<赤壁赋>>,借古说今,怪才不遇。用刻薄一点的话,就是一篇篇美文,营养价值有,但于成长学习阶段的学生无太多益处。
学生,成长阶段,更重要是学会思考,思辩,且有兴趣去读书。读下去是真的重要,读不下去,纵有千般好,也是徒然。有兴趣读,就会去思考了,文章有思辩,学习也就更加让人有读劲,这样的探索式学习,更有利学生的成长阶段,你还怕他不去自己学习诗词。
诗词只是古代文学的一个小小分支,以前读书人碰到个事写写这些,反馈的也仅仅是当下自己的心境,随意性是很大的,我想一些做学问的人,研究一个人的文章,肯定会发现他前后的诗词的一些观念,有些都会打架。简单的说,理解为现在的流行歌曲吧,可是我们却用心去学习,也就太那个了吧!
诗词只是一个分支,在之外,有很多文章,策论,为什么我们的课本不更多的引入。举个大家都知道的,<<盐铁论>>这本,引入到课本,属于策论之类的书,这类文章,读起来肯定比诗词更有吸引力,也会引导学生用思辩的思维去理解一件事,而不是枯燥的诵读诗歌,痛苦的牵强附会理解,没有经历过人生的诸多故事,怎么能理解一些大人物的内心世界,其实就是老师的强买强卖,<<像触龙说太后>>,<<烛之武退秦师>>类,多有趣味也讲道理。
诗词类,在现在,基本就是用来炫一下而矣,引来别人羡慕,动不动引用一句,哇,眩死个人了!
我是个喜欢读书的人,但是你让我去看诗词,对不起,那不是一个现在生活节奏的人可以去踏入的,但是,你让去读盐铁论,哇,还真蛮有意思。
我们不用担心现在的语文老师驾驭古文的水平,现在小学的新老师,至少都是大本毕业吧,古文都是经过专业学习的,古代文化也是有一定的修养的。所以教的方面完全不用担心。
系统的学习这类文章,不仅文章本身,还可以对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全部进行衍生。都说弘扬古代文化,这就是最好的弘扬。诵读几遍诗词,算什么呦,看到现在一些电视节目里,出上句,背出来下句,看那些学生呆滞的眼神,都是已经背坏脑子的。因为我自己小时候就喜欢背诵这些诗词,也可以说是因为有考试而进行的强迫,那时的我,更多的是想着拿来炫酷一下而已。
教科书走了样,还要求培养人才,那就是可笑了。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可是学习那些枯燥的诗词有多少兴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