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培训,樊老师一生只收3000弟子
  • 用心做培训,樊老师一生只收3000弟子
  • 关注樊老师微信
  • 联系我们
  • 客服QQ
  • 《神经——元思维:问与答的思考及表达智慧》中“思考的七度”

    2025-04-15 20:33:08 樊荣强 5

    《神经——元思维:问与答的思考及表达智慧》中“思考的七度”章节

    除了前述标准,我也经常用“七度”来评价思考。我再一次变换评价标准,也是希望提醒大家,思考应该如何更加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多样性。这个“七度”,你可以这样记忆:广深高速力准角。

    评价思考质量的“七度”体系不仅是对思维维度的解构,更是对人类认知复杂性的系统性回应。通过多维度交叉验证,可突破单一标准的局限性,实现思维从线性到立体的跃迁。

     2.4.1 广度:跨界重构的智慧

    思考是对各种信息进行连接与重组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把看似不相关的多种事物连接起来,那么他思考的广度是不够的。

    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说到吃饭,你仅仅想到米饭、碗筷、餐桌、饭馆、厨师等,广度是不够的。如果你想到孔子、太空、爱情、战争、读书、文化等,说明你是一个思考有广度的人。又比如,手机除了打电话还能做什么?你可能仅仅想到玩微信、刷视频、拍照、上网购物,这显然不够有广度,有广度的思考者会延伸更多用途:手电筒(夜间照明)、镜子(检查仪容)、记事本(语音备忘录)、社交工具(展示生活动态)。

    思考的广度与创造性相关。创造性往往来自于知识的跨界重组,体现为突破学科边界的信息整合能力。如果你的思考缺乏广度,仅仅局限于某个狭窄的范围,那就很难产生创造性。比如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将航天火箭的可回收技术跨界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模块设计,正是物理学、材料学与商业模式的跨界重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如果我们期望获得创造性的成果,甚至需要主动地、刻意地进行跨界碰撞,突破思考的局限,增加思考的广度。

    思考的广度还与系统性有关。系统性需要以要素的多样性为基础,对于某一个事物,只有我们发现与掌握的要素足够多,才能在思考的过程中,把方方面面都想周到,具有足够的广度,保持思考的系统性。例如,某公司推广智能会议平板时销量未达预期,管理者若仅归咎于销售团队能力,必然陷入片面。系统性的思考必须同时分析产品功能与用户需求的匹配度、跨部门协作断层、竞品商业模式以及售后服务响应速度等多维度要素。

    2.4.2 深度:追问根本原因

    所谓深度,就是看问题比较透彻,可以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没有力度往往就没有深度,但是,有力度并不一定就有深度。“丰田思考法”里对问题发生的原因连续追问五个为什么,是让思考有深度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也是俗语“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表述。

    比如,新员工频繁离职,普通管理者归咎于“薪资低”,深度思考者会追问:是否因导师制度缺失?项目分配是否公平?团队氛围是否存在隐性排斥?  

    思考有深度,思想才会深刻,而只有深刻的思想才会引人赞叹和欣赏。因为深刻的思想是独到的,不仅展现了思考者的洞察力和思辨力,也会让受众产生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觉悟和快感。

    深度思考的终极价值在于揭示“冰山下的结构力”。若干年前的口才培训课堂上,一位同学的讲话因为深刻而独到的观点,令我印象深刻。当时讨论的话题是“毒奶粉事件”,当其他同学都在声讨生产毒奶粉的厂家黑心无良时,他指出,真正的问题是国人的收入水平太低了——因为钱少才会去购买廉价劣质甚至有毒的奶粉,最终指向社会保障体系缺陷。

    2.4.3 高度:跳出个人视角

    人们难免有吃饭留下剩菜、迟到几分钟、穿着过于时髦、对社会现状发点牢骚等行为,但把这偶尔的不当行为、个人兴趣,视为生活作风问题、道德问题,甚至与国家与民族未来扯到一起,显然是令人讨厌的“上纲上线”。

    但是,要想思考有高度,就不能一味地就事论事。思考要有高度,必须有思想性。而思想性来源于跳出个人视角,将自己思考的问题,放到更长的时间和更广的空间上去寻求答案。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思考自己要买个什么样的房子,这不具有高度;但你像杜甫那样思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就有思想性和高度了。

    跳出个人视角,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从自身利益与感受出发去看待事物。在处理各种事务时,需将视野放宽,站在更宏观的层面考量。尤其在面对复杂的道德问题时,个人视角易产生局限与偏见,而从群体、社会的角度分析,才能做出更公正、更具普适性的道德判断。

    2.4.4 速度:认知敏捷的进化

    时常有人感叹自己“脑子反应慢”,说的就是思考的速度问题。前面我讲到过“快速回答”,但这并不是速度要求的全部,还应该包括“快速提问”。就我做口才与写作的培训经验来讲,很多人都不善于拿到一个话题之后,快速地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主要的原因是,不懂得思考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提问。因此,在我的演讲与写作课程中,随机抽取关键词或者观点句进行快速提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训练。

    思考的速度与个人的基础智商、知识积累、习惯养成和工具掌握确实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是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思考速度的详细解释:

    智商通常被认为是影响思考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必须承认,智商是与生俱来的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差别之一。李光耀在《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一书中强调智商与差别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智商高的人会更快地理解和处理信息,而智商低的人总是慢半拍,甚至对处理复杂问题充满厌恶。

    丰富的知识储备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识别问题的本质,并找到解决方案。知识积累越多,就越能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迅速调用已有的经验和信息,从而加快思考速度。

    良好的思维习惯,如批判性思维、系统分析和创造性思维,可以显著提高思考的质量和速度。例如,习惯于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的人可能会更快地发现问题的关键点。

    掌握有效的思考工具和方法,如帽子思考法、决策树、SWOT分析、SOAP评估法(主观-客观-分析-计划)、5W2H速记矩阵、因果关系图等,可以大大提升思考的效率。这些工具帮助人们结构化地分析问题,避免遗漏重要的考虑因素。

    综上所述,思考的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基础智商提供了思考的潜力,但知识积累、习惯养成和工具掌握则是实际提高思考速度的关键。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优化思考方法,任何人都可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2.4.5 力度:持续探究的韧性

    曾经,有一群学生在我的演讲课间休息时讨论国学话题,一个男同学说他最近在学习《易经》,觉得特别有意思。旁边的一位女同学马上说,这类书我根本就看不进去,我不喜欢思考,更不喜欢思考这种烧脑的问题。这位女同学就欠缺思考的力度。

    思考的力度源于一个人对思考的兴趣、欲望、性格、勇气与韧性。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怀有浓厚的兴趣时,会自发地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个爱思考的人,就像手里拿着锤子的人,总是在寻找钉子。一个不爱思考的人,他的思考是没有力度的,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往往停留于表面的了解。所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来都不是他想做的事。这种人头脑简单,但是也许过得很快乐。

    在工作与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极大地消耗我们的能量,甚至让我们身心疲惫,产生巨大的无力感。但是,只要我们培养和保持“追问惯性”,打破砂锅问到底,从而激发内心的热爱,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就会展现出巨大的思考力度。

    2.4.6 准度:语言能指的提升

    思考是否要借助语言,专家们有不同的意见。我个人倾向于,理性的思考必须依靠语言,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尤其是我们要将思考的结果说出来和写出来的时候。然而,我们常常陷入语言准度即“言不及义”的困境,许多东西我们想表达却找不到词汇,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述;即使说了一大堆话语或者写了一长串文字,根本就不是自己内心表达的。

    一方面,每个人的语言能力是有差别的,有些人能够用很准确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有些人则显得相对困难或者非常困难。语言能力的差别既源于天赋,有些人天生就能说会道,有些人则一生都笨嘴拙舌。当然,除了语言天赋的差别之外,词汇量的积累以及知识的沉淀,也导致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别,不要说各门学科的那些专业术语,即使是日常生活中那些新的词汇我们没有掌握,也很难去谈论那些相关的事物,比如,人工智能这个词,如果你不理解,怎么去谈论相关的话题呢?

    另一方面,世界上原本就有许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没有任何人可以纯粹用语言直接描述并告诉别人酸甜苦辣分别是什么样的味道。这正如老子在《道德经》开篇所讲的“道可道,非常道”那样,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来说“道”究竟是什么以及它是怎么样的,但是,当我们说出来的时候,已经不是“道”的本身了。

    2.4.7 角度:认知透镜的切换

    所谓角度,就是指每个人看问题时,在不同的位置上,看到的东西是不同的。正如苏东坡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与我前面讲到的影响思考的多种因素都有关系,尤其与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紧密相关,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屁股指挥脑袋”。我们要努力明确自己的角色,同时尽量摆脱角色等因素的限制,让自己的思考做到客观、公正、理性。

    除了我们扮演的角色以及与利益密切相关的位置之外,不同的知识学科也是非常重要的思考角度。学科大类首先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仅以社会科学而言,就可以分为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法学、伦理学、文化学、宗教学、社会学、传播学、管理学、营销学、心理学、历史学和哲学等等,我们在思考与讨论各种问题时,也会刻意地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出发。比如,评价一部电影,可以从投资、营销、拍摄、表演、编剧等角度进行思考和评价,还可以从历史、道德、政治、文化等角度进行思考和评价。

    多角度思考是反盲人摸象的认知革命。华为“蓝军机制”专门组建团队从竞争对手角度寻找自身漏洞,这种制度化视角切换使其在5G领域保持战略主动性。需警惕视角固化——如传统车企长期以工程师视角研发电动车,忽视用户对智能交互的核心需求。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变换角度、切换立场看问题。父母若能换位思考,从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审视子女手机依赖问题,往往比简单禁止更有效。父母抱怨孩子沉迷手机,若从孩子角度分析,可能是社交需求(同龄人都在用),或逃避学习压力(课业过重),或故意对抗权威(个性成长),这样多角度分析,就能从“盲人摸象”到“全局俯瞰”,避免片面结论。



    立即报名 免费试听

    填写以下报名表,获赠800元试听机会一次。获赠《樊荣强讲话技术》秘籍一本。上课地点:重庆市江北区大石坝东原中心4号楼1205

    023-6385-4370 135-0035-2876

    服务QQ:754934632  咨询时间:9:00 ~ 9:00

    您也可以拨打 : 187-2336-1670
    服务时间: 7x24小时

    电话咨询
    免费试学
    热门课程
    QQ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