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培训,樊老师一生只收3000弟子
  • 用心做培训,樊老师一生只收3000弟子
  • 关注樊老师微信
  • 联系我们
  • 客服QQ
  • 哈佛中国哲学课: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哲学?(每日观察0113)

    2019-10-07 13:29:29 樊荣强 168

    图片关键词

    文/樊荣强

    说到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认识,我首先会想到德国伟大的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黑格尔鄙视中国哲学,甚至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哲学,而只有伦理学。

    他在《哲学讲演录》中说,“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辩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我们根据他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与黑格尔的态度截然相反,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却非常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尤其推崇孔子及其学说,他把孔子看作理性和智慧的阐释者,利用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抨击法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伏尔泰在其言行著述中,极力地推崇中国,热衷于赞美中国的道德与法律,推崇孔子及其学说。

    对于黑格尔的贬低,我们不必生气;对伏尔泰的推崇,我们也不必兴奋。他们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为自己的思想寻找一些证据罢了。赞美中国哲学,只是因为觉得有人跟他的想法一致;贬低中国哲学哲学,也只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某些释放根据其高明。

    中国传统治学方式分两种:一种叫我注六经,一种叫六经注我。后一种是所有思想家最喜欢的方法,即在自己有所发现与创造的同时,总要寻找各种证据加以证明基正确性和真理性。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需要跳出自己的视野范围,看到更新鲜的世界,以及外部世界对我们的看法和理解。这才是认识自我最重要的途径。

    最近读到一本《哈佛中国哲学课》,其中的观点确有耳目一新之感。虽然以前读过不少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包括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简史》等等,也读过《费正清中国通史》中关于中国哲学的论述,但是,更多的现代外国人对中国哲学的论述,阅读还是非常少的。

    《哈佛中国哲学课》的作者是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普鸣和哈佛大学博士克里斯蒂娜·格罗斯-洛。

    这本书最令我震惊的是:许多被我们看不起的东西,在美国人眼里都是宝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在西方文化背景中看出了中国哲学的独特价值。

    中国哲学的根在先秦时代,之后的哲学都是先秦哲人思想的阐释,而且几乎都没能够超越。因此,《哈佛中国哲学课》一书,只讲述了孔子、孟子、老子、管子、庄子和荀子这六位哲学家的思想。

    虽然该书没有讲述在中国文化深层基因中影响巨大的法家与兵家,而且该书也没有全面地阐释每一位哲学家的思想,但是,作者巧妙地将每位哲学家的思想都装进了一个框架系统之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种发现可能只有旁观者更容易完成。因为,当局者更容易看到每位哲学家的不同,而旁观者才能发现每位哲学的深层次的共通之处。

    普鸣教授总结了孔子的礼仪之道、孟子的仁义之道、老子的以柔克刚之道、管子的神性之道、庄子的自然之道、荀子的性恶之道,但他们通通都可以归结为“拥抱自我”“发现自我”“解放自我”的个人幸福之道。

    克里斯蒂娜说:“中国古代先哲的教诲促使我们去质疑许多看似理所当然的信念。关于人类如何应对世界的思想——怎样与他人相处,怎样做决定,怎样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怎样试图影响他人,选择怎样的生活,在今天和2000年前一样至关重要。”

    在西方,当人们谈论对繁荣富足和幸福的规划时,都会认为要依赖自己的理性的头脑,并且相信可以通过精细的计算解决这类的问题。然而,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理解并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甚至最不能最好地解决问题。因为人生并不是按照线性的逻辑和单一而确定的方向发展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感情和本能会占据上风,不会以理性的计算做为应对方式。

    中国哲学家看到了仅仅运用理性的局限性,他们开始寻求替代方案。幸福之道或者问题解决之道在于磨砺我们的本能,训练我们的情感,并持之以恒地投入到修身的过程。这样,我们就能够在面对每一个具体情境时——无论是紧急情况还是日常琐事,做出正确的、合乎道德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