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培训,樊老师一生只收3000弟子
  • 用心做培训,樊老师一生只收3000弟子
  • 关注樊老师微信
  • 联系我们
  • 客服QQ
  • 《决策》:近八成受访者称官员应提升口才

    2019-04-22 20:08:36 43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6日10:16  《决策》杂志

     

    《决策》2010年04期封面:寻找卡耐基

          寻找卡耐基

          基层领导干部口才现状调查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杨敏 吴明华

          “做领导的必要素质是能够站出来说出自己的想法”,戴尔·卡耐基的这句名言,道出了领导与口才的关系。

          这位著名的大众演说家和成功学大师,一直致力于帮助人们在公众场合充满自信地自我表达。自1912 年开办第一期公共演讲课开始,便有无数人追随他,去学习“有效说话”,学习“有效沟通”。

          没有人是天生的演讲家,但是成功的领导者大多拥有一副好口才。解释、说服,推销、激励……几乎所有的领导活动都离不开“说”,“会说”与否决定了领导行为的有效与否。

          中国官员如想去除“不会说、不敢说”的灰色话语形象,就需要起而行之,找到赢在口才的理念与方法。

          口才与领导力调查

          ■本刊记者  杨  敏

          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基层干部的说服能力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领导力。

          陈跃(化名),一位中西部地区科技部门的副厅级干部,最近时常感到烦恼。

          不久前,陈跃在向一位国务院领导汇报工作时,发现自己心慌得厉害,“条理不大清晰了,语言也不像平时那么流畅,越讲越不自在。完了之后,自己都感到非常失败”。从政多年,陈跃第一次对自己的口才感到不自信。

          樊荣强,重庆经理人当众讲话口才培训中心的首席培训师,当陈跃出现在课堂上时,他并没感到意外。他所遇到被“说话问题”困扰的官员,远不止陈跃一个。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官员走进课堂,寻求专业的辅导与训练。

          “做领导的必要素质是能够站出来说出自己的想法”,美国的大众演说家和成功学家卡耐基的这句名言,道出了领导与口才的关系。对官员来说,口才是否重要?在日常的行政活动中,哪些情况正在挑战领导干部的口才?对官员群体来说,好口才又有哪些衡量标准?

          为了解开上述疑问,2010年5月,《决策》杂志在天津市委党校、青岛市委党校、宁波市委党校的帮助下,开展了“口才与领导力”的问卷调查。

          不会说与不敢说

          “您对当前官员整体口头表达能力评价如何?”262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高达78%的受访者认为,“一般”或者“整体有待提高”,只有17%的人认为“很好”。

          解释、说服、沟通、激励,领导工作哪一项都离不开“说”。但是,人们发现“陈跃式的尴尬”每天都在发生。很多接受问卷调查的领导干部也表示感同身受,一位受访者还为《决策》总结了几种最常见的官员“失语”情境:

          面对一群满怀期待的听众讲话时,有人磕磕绊绊、语无伦次;发表就职演说,有人手心冒汗,声音打颤;面临一场艰苦的招商谈判时,总也找不到说服对方的突破点;当需要率领下属去完成一项挑战性工作时,无法唤起众人的激情和力量;当处理突发事件、面对媒体镜头时,更不知道怎样张口才能说得妥帖、恰当……

          “口才一般”是对领导干部群体的总体评价。那么,从个体来说,受访者又是怎么自我评价的呢?调查显示,只有4%的领导干部对自己的口才有积极评价,262位受访者中认为自己口才“很好”的只有10人,超过90%的人认为自己口头表达能力亟待提高。

          从群体以及个体的自我认知来看,两项调查结论高度吻合,这都说明,官员的当众说话能力问题已经不容回避。

          早在两年前,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官员就像“茶壶里装饺子,倒不出来”。

          原来,在担任驻法大使期间,吴建民每年都要接待各级政府组织的境外招商团,他发现中国官员把宝贵的发言时间,都浪费在套话、废话和空话等无效交流上。“一些官员喜欢一上台就是尊敬的某某某,8个‘尊敬的’下来,3分钟就没有了。为什么在我们的官员中,用几句话就能把别人的兴趣调动起来的人这么少?为什么中国官员有那么多的大话、套话和空话?”

          大话、套话和空话只是官员话语形象的外在表现,其实质既有“不会说”的一面,也有“不敢说”的一面。

          “不会说”,涉及说话技巧和方法等技术性层面。上海市委办公厅的秦德君博士,一直致力于行政绩效和领导科学研究,他在接受《决策》采访时指出,“现在的官员说话都是事先经过‘制作’的,发言稿也许做得很漂亮,但是致命的问题是程式化、缺乏现场感,没有顾及听众的感受”。他认为,语言必须是灵动的,只有现场随机反应,信息才是真实的、鲜活的,才有说服力。正是因为说话“不现场”,必然会导致官员口头表达能力差。

          北京大学公众演讲与沟通课题组组长文若河,则从其专业视角出发,提出“两缺乏”的观点:一是缺乏正确的认识,众多基层领导干部,对口才在工作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认为口才既不关乎工作,也不关乎前途。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肯干、听上级的话、工作不出错就可以了;二是缺乏系统的练习,传统教育模式中,没有专门的演讲训练,工作以后也没有,能够主动去学习和练习演讲的官员少之又少,自然就讲不好。

          专家说法见仁见智,对于同样的问题,官员自己是如何回答的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1%的受访者指出,官员口表能力与其自身知识、经验等个性化因素相关;也有26%的人认为是因为“缺乏相关系统培训”。

          如果说“不会说”关乎理念和经验,那么,“不敢说”则更多源于制度和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决策》记者统计发现,还有15%和8%的受访者认为官员口表能力低与官员选拔制度以及文化传统等因素具有相关性。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将官员“不敢说”归因为一种不对称的责任体制。在他看来,尽管我国已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要求增强信息透明度,但是在“说,负责任;不说,不负责任”的制度框架下,官员发现“不发言”、“少发言”可能会更保险、更合适。

          说服力与推销力

          “不发言是保险的”,但是,在一个公民意识日渐增强、媒体舆论日渐活跃的社会环境中,官员发言稍有不慎,就会被推上“火山口”。

          “您认为以下哪种情境最能考验官员口才?”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受访官员给出的答案依次是:处理突发事件、面对新闻媒体(63%)——当众演讲(24%)——化解组织内部人际冲突(8%)——向上级汇报工作(5%)。

          由此可见,在日常领导活动中,挑战官员口才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说服能力,一类是推销能力。问卷中涉及的四个选项,处理突发事件、面对媒体说话以及化解组织内部矛盾属于前者;而当众演讲与汇报工作属于后者。

          不懂得如何去解释与说服,让越来越多的官员尝到了苦头,“你代表谁在说话”、“你是哪个单位的”,诸如此类的官员雷语被网络曝光,也让这些官员因“口不择言”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

          当下的中国社会,许多社会矛盾往往就是因为“不能说服”而引起的。一些官员奉行“推土机式”的行政思维,封闭决策、强硬推行,将任何异见都视为是对其权力的冒犯。

          有专家认为,“不求说服”的治理方式,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了为政之害,到了必须反思和改变的地步。

          多位基层领导干部在接受《决策》记者采访中坦言,处理突发事件、引导公共舆论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面对发生在公共空间的政策辩论,以及汹涌的网络民意,官员必须学会解释和说服;学会面对矛盾,学会平心静气地去摆事实、讲道理,唯如此,才能求得共识和认可。

          “好口才就是在任何一个问题上都能找出最有效的说服方式。”中国浦东干部管理学院周光凡教授接受《决策》采访时如此评价。

          诚然,学会说服,是社会走向文明的标志;会讲道理,更是执政文明的外在体现。但是,学习的过程是漫长的,公众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好在,已经有很多地方政府意识到,培养官员的说服能力,对于行政效能具有重大作用。

          2009年,重庆组织一场官员辩论赛,媒体的关注点更多在于官员们的辩论技巧。但是,辩论的实质就是讲道理,胜负不仅仅取决于谁的“技巧”高,而在于谁最有说服力。

          对官员说服力的训练,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都是一种不可小视的观念进步,因为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基层干部的说服能力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领导力。

          与说服能力同样重要的,还有领导干部的“推销”能力。从领导科学的视角出发,领导活动的本质就是赢得追随、获得支持的过程。

          如果说,“当众演讲”是一种对下“推销”,汇报工作就是向上“推销”。但是,在中国官场,领导干部是慎言“推销”二字的,樊荣强就指出,“一个人能说会道,能在公共场合滔滔不绝地发表演讲,很可能被看成是华而不实;相反,一个人拙于言辞,不善于自我表扬,则被认为具有一种质朴勤勉的品格”。

          在“说”与“做”之间,官员想拿捏准这个度,实属不易。以陈跃为例,这位一向被下属认为口才不错的领导,他的“向上推销”的失败,也不全在表达技巧问题,更多的是他在如何把握“度”上略有迟疑,以至于无法成功“推销”自己的工作。

          在中国官场,到底是“说得好”重要,还是“做得好”更重要?《决策》杂志问卷调查显示,74%的受访者认为,“做功”和“唱功”俱佳者容易得到提拔。

          一向强调“做功”的中国官员越来越意识到“唱功”的重要性。在回答“您认为口才对领导干部来说是否重要”时,262个调查样本,有高达81%比例认为“非常重要”,17%的人认为“一般重要”,只有2%的人认为“不重要”。

          职位高低与口才高低

          那么,好口才又有哪些衡量标准?

          接受问卷调查的领导干部给出这样一种优先序,他们认为好口才首先表现在“富有感染力”,其次是“言简意赅”,然后才是“幽默生动”和“滴水不漏”。

          富有感染力的好口才,首先是以听众为中心的。周光凡说,“官员当众演讲不应以演讲者为中心,而是以听众为中心,给予其所期待的信息。随着公民意识觉醒,公众对政府和官员的回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在做到对上负责的同时也要对下负责”。

          秦德君认为,领导干部“好口才”有低、中、高三重标准。就低标准来说,不说套话、空话,言之有物,是低层级的“会说话”;能灵活、流畅、机智地现场应答,有效说服听众,是中层次的“会说话”;能吸引、控制、激发他们的追随者,具有超凡说话魅力的领导,才是高层次的“会说话”。

          丘吉尔说过,“一个人能够面对多少人说话,他的成就就有多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的说话能力与其管理幅度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对不同职位、不同层级的领导干部,是否有不同的口才要求呢?

          在回答“您认为口才和工作岗位有没有一定关系时”,85%的受访者认为,“任何岗位都需要好口才”;另有8%的人认为“只有主要领导需要好口才,普通干部不需要”;7%的人认为“对外联系多的岗位需要好口才,其他岗位不需要”。

          既然绝大多数人认为任何岗位都需要好口才,那么,不同层级的领导又是如何自我评价的呢?《决策》记者在整理调查问卷时,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在23份厅级干部样本中,一半的领导认为自己的口才“非常好”,而在239份处级和科级干部调查样本中,没有一位给自己的口才“非常好”的评价。

          同样一个值得关注的统计结果是,17%对官员群体口头表达能力给与“很好”评价的样本,全部集中在科级干部这个层级。

          两项调查结果,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说明,级别越高,官员对自己的口才越自信。有着多年口才培训经验的文若河也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职位高的领导干部的确会比职位低的领导干部口才要好。“这与职位高的领导干部掌握的信息量大、见多识广、经验丰富有关系,更为重要的是,领导干部职位越高,讲话机会往往越多,熟能生巧,久而久之,口语表达能力自然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文若河告诉《决策》。

          职位高低与口才高低的正比例关系,从一定程度印证了“好口才是练出来的”。既然,好口才是可以通过后天练习获得,那么,官员对参加口才培训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决策》调查问卷显示,77%的领导干部认为对官员和公务员进行口才方面的培训“非常必要”,更有81%的人明确表示,如果有培训机会,他们会积极参加口才培训。

          诚如是,中国官员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寻找“卡耐基”,不仅仅是找目标,更是找理念、找路径、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