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专访樊荣强:不善表达是领导本领恐慌
《决策》2010年04期封面:寻找卡耐基
本网按:2010年5月出版的《决策》杂志,刊登了一个专题《寻找卡耐基——基层领导干部口才现状调查》,并采访了部分国内著名的口才培训专家。以下是对重庆樊荣强老师的专访原稿。
■本刊记者 杨 敏
《决策》:面对公众和媒体,很多官员不敢说、不愿说、不会说,外交家吴建民曾经说过,中国官员好像“茶壶里装饺子,倒不出来”。中国各级官员的沟通交流能力已经与大国形象不相符合,在您看来,哪些原因造成了中国官员口表能力低?
樊荣强: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传统文化的约束,二是教育体制的遗憾,三是个人锻炼的缺乏。中国的传统文化不鼓励人们通过讲话来张扬个性与学识。中国传统一向不重视培养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孔子说,“巧言令色,鲜仁矣”;又说,“刚毅木讷,近仁”。一个人能说会道,能在公共场合滔滔不绝地发表演讲,很可能会被看成是华而不实的夸夸其谈,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一个人拙于言辞,特别不善于“表扬与自我表扬”,则很容易被认为是一种脚踏实地、质朴勤勉的品格。
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在于,大家都知道讲话能力很重要,可是在基础教育里面,没有口才这门必修课。小学一年级开始,老师就教孩子看图写字,到二年级开始就教他们写作文,但从来不会专门教孩子用嘴巴来表达;初中、高中的语文课上要专门教写作文,中考、高考的作文分数占语文的很大比重,但从来不会专门教学生如何上台发表演讲;到了大学里,普遍都有《写作通论》这门课,但没有《讲话通论》。
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加上环境条件不具备、性格内向、长期回避当众讲话,导致许多人缺少口才锻炼。口才是需要练习的,口才也是可以通过练习获得与提升的。这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如同走路,如果不是从小就开始学习走路,就不可能躺在床上长大了,突然某一天就可以下地走路的。
《决策》:不善表达,也是领导干部的一种本领恐慌。随着公民意识觉醒,公众对政府和官员的回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除此之外,官员口才还面临哪些新的挑战?
樊荣强:本领恐慌这个说法很有意思。领导干部的本领恐慌是多方面的,而不善于表达,是一种很容易被暴露的本领恐慌。
敢讲、会讲、善于讲,是对官员口才的三大挑战。敢讲关乎一个人的自信心,会讲就是要条理清晰,善于讲则要求讲话人懂得语言的艺术,能够感染人、打动人。随着经济社会改革深入,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各种突发性事件经常发生,尤其是群体性的事件越来越多。可以说,有些群体事件的发生,除了背后本身隐藏着一些官僚主义与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勾当之外,很多也是由于政府官员当众讲话水平有限,比如不敢讲,不会讲,甚至乱讲话引发的。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府担当着主导角色,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官员在很多情况下,诸如面对公众、面对媒体、面对机关内部的下属,都要能够从容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同时在敢于讲话和能够有条理地讲清楚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具备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这就需要通过培训与自我的练习来提升表达技巧与言语艺术。
《决策》:好口才能不能通过训练来实现?自信、表现、知识、经验、词汇、思维,哪些因素是可以通过训练改善的?
樊荣强:好口才并不是天生的,正如我前面所讲,许多人口才不好只是因为缺少锻炼而已。一个口才好的人,一天里面讲话的时间加起来可能达到3小时或者更多;而口才差的人,一天可能只说几句话甚至一句话都不说,与人交流都是些“嗯”、“啊”、“是”、“对”之类的虚词,他的口才能够变好吗?
自信、表现、知识、经验、词汇、思维是当众讲话口才的六大基石。其中除了知识需要持续的积累之外,其余五项都是可以通过相对较短时间来进行强化练习获得提升的。
口才并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只是需要在一个好老师的指导下加强练习的技能。这有点像驾驶技术一样。我们会开车的人都不是天生就会的,只要你不是弱智,只要你参加培训,绝大多数人都是可以获得驾驶执照的。口才培训也是如此。演讲家也许需要一点天赋,而我们大多数人不需要成为演说家,而是在恰当的场合讲出恰当的话来。这种情况之下,讲话我认为首先它只是一种技术。只有你把口才技术掌握之后,才有可能进一步演进升华为口才艺术。
樊荣强老师近影
《决策》:您辅导和培训的官员和普通公务员有很多,他们参加培训有哪些需求,想解决工作中哪些难题?(请举例)
樊荣强:我辅导过的官员或者普通公务员,他们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面对公众一大群人或者职位较高的上级讲话时,如何增强自信心。另一个方面是,自己认为写文章不错,平时与人进行非正式交流也挺能说,一旦被叫到讲台上,思路就开始混乱,变得没有条理,或者讲完之后,发现好多想讲的话还没有讲出来。
比如说某位科技部门的副厅级领导,平时讲话他的部下都觉得他挺有水平,但最近接待一位国务院领导,汇报情况时他发现自己心慌得厉害,条理也不大清晰了,语言也不像平时那么流畅,甚至越讲越不自在。完了之后,自己都感到非常失败。
《决策》:对领导干部来说,怎样才算拥有一副“好口才”,口才好有哪些衡量标准?
樊荣强:好口才的标准有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内容的标准我就不多说,至少是要讲真话,讲实话,讲跟老百姓贴心的话。在形式方面,我总结过“四个掌控”:掌控情绪、掌控肢体、掌控声音和掌控思路。掌控情绪就是指讲话人要能够适应各种场合,不论在什么情形下讲话,都不能乱了方寸,如果方寸大乱,就不可能把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自如地表达出来。掌控肢体是要求讲话人不仅不能失态和无意识的动作,而且要学会用肢体语言配合讲话的内容。掌控声音是要求讲话人要处理好声音的大小和抑扬顿挫,声音是讲话内容的基本传播介质,如果像放鞭炮一样或者总是软绵绵的,都会令听众不舒服甚至反感。至于掌控思路,则是要求讲话的条理一定要清楚,东拉西扯、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听众感觉云里雾里,不得要领,也是非常糟糕的口才。
《决策》:中国政坛哪些官员的好口才给您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樊荣强:中国政坛上口才好的官员不少,只可惜许多官员囿于官场文化而不能有更充分的个性化表现。朱镕基总理的口才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他的口才被公认为幽默、机智、有风度,前不久我还专门买了一本《朱镕基答记者问》来研读。他讲话总是能让你感受到他深厚的学养与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大智慧;而且,你听他的讲话,总是会被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的爱所感动。被称为“诗人外交家”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的口才也非常好,他回答记者问,那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深厚的中西文化功底、灵活应对的思路,总让人感叹:我们有这样的外交部长实在太幸运了!
《决策》:您接触过很多不同区域和不同层级的领导干部,在您看来,领导干部的口才高低,与区域文化和职位级别有无关联?
樊荣强:领导口才与地域文化有一定的关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北方与南方比较起来,一般而言,北方的领导比南方的领导口才要好些。这是自然环境造成的文化差异,北方的气候较寒冷,一年里面好多时候都不干活,天冷了尤其是下雪了,大家就一块坐在屋子里说话;而南方的气候适合于一年四季都干活,说话相对就要少些。这个讲法不一定对,但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放大一点来看,这也是北方为什么在文学以及学术方面都较南方发达的原因。另一方面,中国的官方语言以北方语系为准,这使得南方人在面对媒体时,口头表达成了一个障碍。以前的广州市市长黎子流在广州推广普通话,他自己讲得不好,也闹了不少笑话,还在中央电视台崔永元的节目里面去谈过这个事。我在广东生活过,那里的许多官员,一旦接受媒体采访,特别是面对电视记者采访,通常都说结结巴巴地讲话。
领导口才与职别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如果有关系,也是因为官职高的领导,经历的场面多了,实战练习多了,通常要表现得好些。水平的高低,实质性的原因主要还是练习的多少,而不是职位高低。
《决策》:中国传统文化提倡“讷于言、敏于行”,您怎么理解说和做的关系?
樊荣强: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务实的民族,甚至有时候可以用彻底的实用主义来形容。这也是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所塑造出来的。以前有个笑话,是批评中国人的,讲的是美国人“边做边说”,德国人“做了才说”,日本人“做了不说”,中国人“说了不做”。这个笑话有点极端,但也说明我们的许多同胞已经从传统文化的“讷言敏行”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讲到口才培训,其实不少的人有着极大的误区,就是把“说”与“做”分开,并把两者极端化。认为口才培训就是教人耍嘴皮子,而不务实。经常我都会听到人说:“学什么口才啊,只是会说有什么用?”其实,他这话已经把他自己给否定了。口才培训从来都没有让人只说不做。我只是希望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有更好的口才与沟通能力,将自己的真才实学发挥得更好。
在今天的社会里,由于有的官员光说不做,老百姓得不到实惠,所以会把的“说”也一概否定,表达的是一种对说假话、套话、空话的官僚主义的不满罢了。事实上,领导的“说”也是一种“做”,公务员也好,领导干部也好,其实许多工作说是通过“说”来完成的。只不过,我们希望是的除了“说实话”之外,还得要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
《决策》:国外是不是有很多口才培训机构,请介绍一下这个行业发展的趋势。
樊荣强:国外从1912年在美国由卡耐基开办成人口才培训以来,专业的口才培训行业已经有了近100年历史。卡耐基在美国社会商业化的过程中,发现了口才对于商业人士的重要意义,目前在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有其授权机构开展口才培训。我认为,当前中国的状况与美国那时候的情况有很多相似之处,现在的中国,工商业日益发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商界,他们如果要想事业成功,除了用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有超高的沟通能力特别是当众讲话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断定口才培训将是一个非常具有前景的行业。
我曾经向教育部发出一个呼吁,将“讲话课”或“口才课”列为中小学基础教育必修课。如果说口才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的话,口才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如果我们将口才培训从娃娃抓起,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将变成既会说更会做的伟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