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提升的三个境界:慎言、慎行、慎独
有这么一句话:“勿冲动,但慎言,且深思。”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人活到老,都在学一个“慎”字。慎言,看破不说破《朱子治家格言》写道:“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真正的智慧是,看破不说破,照顾他人情面。公司里新来了一个实习生,家境一般,为了省钱每天都带饭来吃。有一次去客户那里提案,我们请客户吃一顿饭,花了500元。领导有事,就让实习生先去买单,然后再回公司报销。实习生在前台结账时,磨蹭好久
查看更多 2025-02-25 樊荣强 5
-
人生三等苦
佛说,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应用到吃苦,就是,吃什么样的苦,就享什么样的福,就得到什么样的成功。上等苦,也就是低层次的苦,这个苦不难承受,大多数只要想过日子的人都能吃得了(当然,需要身体扛得住)。吃得了这个上等苦,解决温饱不成问题。中等苦,一般层次的苦。上面说了,上等苦大多数人都能吃得了,但来自外界施加的中等苦,很多人就无法承受,住住是“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甚至“匹夫见辱,拔剑而起”。下等苦,
查看更多 2025-02-25 樊荣强 4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业余读者值得一读吗?
我可以用一页纸写出《纯粹理性批判》的几条最核心的思想,并且对一个高中生解释清楚,聪明的初中生也行。但是,为什么康德“絮叨”了一本书?因为原著的论证特别细密,有很多精妙的细节是不可能体现在一张纸的大纲上的。在读原著的过程中,你自己的思维被强迫细密化。类似的例子有佛教,其核心思想是可以列在一张纸上并解释给中学生的。但是,佛教里有无数论证特别细密的论著(譬如说舍尔巴茨基的《佛教逻辑》),你要是去读那个,
查看更多 2025-02-25 樊荣强 2
-
林语堂的最后时刻
林语堂最后五年住香港期间基本停止了写作,但有一次例外。1975年,美国西蒙斯学院( Simmons College)的安德森教授摘录林语堂英文著作中的警句,编了一本《林语堂精摘》,林语堂为此写了一篇简短的序言。这是林语堂最后发表的一篇作品,其中他写道:我喜欢古时一位中国作家的话:“古人本无须有所言,突然间情不自禁有所言,时而叙事,时而言情,言毕,萧然而去。”我也是情不自禁写了一点东西,现在要说的都
查看更多 2025-02-25 樊荣强 4
-
樊荣强乱弹《论语》八佾篇07:君子无所争
文/樊荣强《论语·八佾第三》第7节: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句话在讲什么呢?在讲君子的风格,在讲君子日常的一种行为特征。其实就是彬彬有礼。“子曰:君子无所争”,就是讲君子他不会跟别人去争吵、争斗,搞什么很激烈的竞争。如果说“必也”,就是必须要去争一个什么东西的话,就可能就是“射乎”,就是射箭比赛的赛场上边,可能要争一争。这里的这个射很重要。在我们孔子的那个
查看更多 2025-02-25 樊荣强 4
-
樊荣强乱弹《论语》八佾篇04:坚决反对形式主义
文/樊荣强《论语·八佾第三》第4节: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首先看,林放问礼之本。林放是什么人?是孔子的一个弟子,名气不大,不管他了。他问,礼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孔子有没有直接回答呢?好像没有直接回答。他是怎么讲的呢?子曰:大哉问!这个句子很有意思。就是说,你问的这个问题确实意义重大,是一个好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台下有同学举手问
查看更多 2025-02-25 樊荣强 3
-
乔布斯:无聊的演讲不能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热情
文/樊荣强演讲是一种互动,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活动。许多演讲者只是想讲出他们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却完全忽视了观众究竟想听什么。前些天我在一家公司培训,我告诉学员们:如果我们去汇报方案,那些甲方的老板、领导和专家,他们有三种心态:第一,一定要挑点毛病出来;第二,一定要让自己显得有水平;第三,一定要得到一个不错的东西。总之,他们绝对不是来为你鼓掌与喝彩的!因此,我们一定要讲他们想听的内容,讲他们喜欢
查看更多 2025-02-25 樊荣强 3
-
高级文秘职业化训练
【课程背景】本课程专门为总经办秘书、部门经理助理及其他行政人员等设计用于提升专业能力,为学员提供从理念到技能的全面训练,帮助您提高统筹管理的专业技能,主动掌握工作节奏,有效控制工作成本,防范工作“黑洞”,成为上司在工作中的得力助手。目的是要使学员通过学习能够帮助上司提升工作效率与品质,维护商业形象,取得事业更大成功,成为老板的“管家”, 做好办公室的上传下达、做好领导的左膀右臂和参谋助手。【课程大
查看更多 2025-02-25 樊荣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