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王安石学习,如何分析问题写文章
文/樊荣强不会分析,就不会写文章。所谓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并分别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简单来讲,我们在认识一个事物之前,看到的是一个整体,而要真正了解它,必须把它分解成若干个组成部分、类别。最近读王安石的著作,又重读了原来编入高中教材的经典《游褒禅山记》。王安石与两位朋友和两位弟弟一起游褒禅山。他们打着火把进入非常深的华阳洞想一探究竟,但是走到半途,却因听了怠倦者的话,怕火把烧尽
查看更多 2021-11-23 樊荣强 52
-
以“欲速则不达”为题怎么发表演讲?
文/樊荣强”欲速则不达“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但是,如何以此为题做一个演讲,也许许多人都不知如何展开思路。最简单的办法是,运用“钻石法则”建立三个立题,针对立题分别概括提炼几个要点回答,就可以轻松搞定。大致的思路可以这样:是什么:首先解释“欲速则不达”的出处与含义,然后指出从古到今大多数的人都有“欲速”(即求快,或者称为讲求效率)的毛病,并且简要罗列一些求快的例子。为什么:分析一下
查看更多 2021-11-23 樊荣强 36
-
以“名不正则言不顺”为题怎么发表演讲?
文/樊荣强前两天写过一篇文章解释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中的“名”的本义是什么。有读者问我,如果以它为演讲题目,应该怎么发表演讲呢?下面我来讲一讲思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种立题展开。是什么——这一部分可以回答几个问题:1、“名不正则言不顺”的含义是什么?2、所谓的“名”通常包括哪些?3、“名不正则言不顺”有些什么具体的例子?为什么——这一部分可以回答几个问题:1、为什么
查看更多 2021-11-23 樊荣强 52
-
怎么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题发表演讲?
文/樊荣强《论语》中有一句话经常被我们挂在嘴上,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用来表示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也表示老朋友见面很开心。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当成一个演讲题目,那该如何展开思路呢?或者,如何写一个演讲稿呢?昨天我把这句话让一位网友作一个即兴演讲,她只是讲了几句话就没词了。具体怎么来写演讲稿呢?你必须做三件事情,或者掌握三个技巧。第一,学会分析。所谓分析,就是将研究、讨论的对象由一个整体分
查看更多 2021-11-23 樊荣强 51
-
樊荣强给女儿的100封信:第16封
亲爱的女儿:知悉你近日参加考试的情况,想跟你说几句话。第一句:别怀疑自己,你比想象中更强大。生命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它不仅仅是肉身,还有一个灵魂。生命力不仅来自于肉身的强壮,还来自于灵魂的向上。即使一个人身体健康、四肢完整,如果他的内心没有渴望,没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对未来无限的憧憬,他也只能整天浑浑噩噩、无精打采、死气沉沉。因此,千万不要怀疑自己,一定要打醒精神。当你把笑容写在脸上,让嘴角上翘
查看更多 2021-11-23 樊荣强 61
-
点评别人的发言怎么写?
文/樊荣强在网上有人向我提问:点评别人的发言怎么写?年底快到了,公司里要搞年终总结,主管、经理们必须干一件事,即下属的员工总结汇报完毕之后,要点评一下他们。这个点评发言怎么写?对许多主管、经理确实是一件难事。难在哪里?第一,这是个即兴发言,你得等到下属汇报之后才能点评,而且又必须马上发言,你怎么提前写好呢?第二,对许多主管、经理来讲,即便给他时间提前准备,恐怕又会让他焦头烂额,不知从何写起。究竟怎
查看更多 2021-11-23 樊荣强 41
-
“名正言顺”这个成语,你的理解可能是错的
文/樊荣强大多数人都错了!可能错了一辈子。“名正言顺”这个成语究竟什么意思?词典上的解释,原意是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这个成语来自《论语》,孔子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中的“名”究竟是指名分,还是指说话用词要恰如其分?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后者。最近读《康震讲王安石》,其中引述孔子的一段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查看更多 2021-11-23 樊荣强 41
-
顺德,你明天的奶酪在哪里?
记者/樊荣强(2003年06月《新经济》)当年“可怕的顺德人”以激情和机智成为一个时代的天之骄子,但今天,顺德人在后改革时代的利益格局重新分配中革掉了自己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顺德,因为自恋、陶醉而迷失在前行道路上的鲜花和掌声中,丢失了自己的新奶酪。——“广东四小虎”批判之一中国的改革开放,是20世纪全球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但改写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甚至影响到世界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谈中国
查看更多 2021-11-23 樊荣强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