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荣强:是什么与为什么的模糊地带
文/樊荣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元问题”,大多数时候都是能够分得清楚,但也有分不清楚的时候。分不清楚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学艺不精,也有可能是因为教条主义。所谓教条主义,如果我们不从哲学或者政治层面来理解的话,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当中,指的就是一种方法论错误,只是生搬硬套现成理论、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非常的僵化、死板,不懂得变通。我们学习任何知识和方法,如果不摒弃教条主义,就会走进死胡同。举一个简
查看更多 2025-03-31 樊荣强 3
-
樊荣强:悟性可以通过学习练习提升吗?
文/樊荣强前些时候,指导一个学生参加单位的演讲比赛。指导过程之中,我称赞她是一个悟性很高的学生。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因为我教她怎么做,她基本上都能够做到怎么样。因此,我做了一个预言:虽然我不能保证你拿冠军,但是我相信你能够拿奖。而结果是,过两天她高兴地告诉我,拿了一等奖。大家要注意,在我与学生的对话中,使用了“悟性”这个词儿。悟性是什么意思?按照词典的定义,悟性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悟
查看更多 2025-03-31 樊荣强 4
-
樊荣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文/樊荣强“人之初,性本善”,中国传统蒙学经典《三字经》开篇的六个字,我们每一个人耳熟能详。有些人好走极端,喜欢非黑即白,于是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总是作单项选择,要么选择本善,要么选择本恶,就像小孩子眼里只有好人与坏人。我的选择是,人性既善又恶。我认为单纯的善,或单纯的恶,都不足以解释人性的复杂性。 亚当·斯密关于人性善恶双重性的观点,我表示高度认同。复旦大学于海教授在《西方社会思想史》中是这么
查看更多 2025-03-31 樊荣强 4
-
樊荣强:误解是常态,理解才是意外
文/樊荣强罗翔在一个脱口秀节目里说:“误解是常态,理解才是意外。”虽然有调侃的意味,却有深刻的内涵。昨天看了中国活宝邓建国自编自导的一部电影《爸爸,让我再爱你一次》,电影故事证明了“误解是常态,理解才是意外”这句话。电影讲述了一对父子的经历。父亲为儿子付出了一切,儿子从小也感受到父亲的爱,但是长大以后却疏远了,甚至父亲孤独地死去的时候,儿子也没在他的身边。这一对父子,在儿子小的时候,彼此之间也许还
查看更多 2025-03-31 樊荣强 2
-
樊荣强:沟通究竟难在哪里?
文/樊荣强世界上80%的纷争都源于缺乏沟通。大约16年前,我开始从事口才培训时就将这个观点铭刻于心,因为在培训中我总是用这句话来提醒学生,沟通很难,我们必须学会沟通。这句话从哪里学来的已经记不得了,是谁说的也记不得了,反正是一个专家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加,我越来越相信这句话是绝对真理。最近,我又学到了另外一句话:“成年人的世界,不做教育只做选择。”这里的“教育”二字,就包含了沟通的意思,
查看更多 2025-03-31 樊荣强 4
-
樊荣强:“强者从不抱怨环境”这句话有什么逻辑错误?
文/樊荣强 “强者从不抱怨环境”这句话有什么逻辑错误?这是今日头条上边的一个问题。这句话确实存在着逻辑错误,但是这个观点又被大多数人所认同,也就是说它是正确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因为逻辑也分为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以辩证逻辑来看,“强者从不抱怨环境”这句话可以从实然和应然两个角度理解。从应然的角度理解,“强者从不抱怨环境”这句话应该改成“如果想成为强者,那就应该做到从不抱怨环境”,旨在激励人们积
查看更多 2025-03-31 樊荣强 4
-
黄宏生:人靠勤奋发不了财
文/樊荣强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勤劳致富的观念,可是许多人长大以后发现,单靠勤劳是没法致富的,就像座钟的秒针、分针、时针,跑得最勤快的秒针,只能混在社会的底层。人们不禁会思考,要想发财致富,勤劳之外还需要点别的。究竟需要点什么呢?最近看到创维集团老板黄宏生的一个短视频,黄老板给了一个答案。他说:人靠勤奋是发不了财的,它只能解决你的温饱问题,发大财靠的是脑子和眼光,还有机遇。有一句话我特别赞同,财富是对认
查看更多 2025-03-31 樊荣强 4
-
樊荣强:雷军曾经的“伪需求”之痛
文/樊荣强以前只知雷军大名,对他的生平和创业经历却知之甚少。最近,雷军因为推出了新能源车SU7,市场反响不错,于是大火。我忍不住在网上买了一本陈润写的《雷军传》,一探雷军传奇究竟。在书中,我学到一个词儿——伪需求,感触颇深。需求一般是由用户、场景、问题、解决方案、价值主张等要素组成的。所谓伪需求,指不是用户真正的需求,而是我们的猜测和推断,甚至是臆想,伪需求的产品不能切中用户的痛点。财经评论人“互
查看更多 2025-03-31 樊荣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