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荣强:逻辑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读逻辑学的书不可能增强逻辑能力
文/樊荣强 我越来越相信逻辑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而不是后天通过学习或者训练而获得的能力,读逻辑学的书根本不可能增强一个人的逻辑能力。也许我的这句话就不太合乎逻辑,但是我就是越来越相信和坚持这个观点。罗翔老师这些年非常的火。我看过他的几本书,比如《圆圈正义》《法治的细节》,也看过他的一些视频。总体来讲,他的很多观点我都接受,而且也觉得他是一个非常讲求逻辑的人,毕竟他研究的是刑法。但是,我最近看了他
查看更多 2025-03-29 樊荣强 4
-
樊荣强:迟钝一点会更幸福
文/樊荣强你有没有为身边的一些琐事而感到烦恼?如果有的话,不妨学习一下钝感力这个概念。钝感力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提出的概念,“钝感力”可以译为“迟钝的力量”,也就是在感知事物时,如果我们不那么敏感,就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更加坚定地朝着目标努力。钝感力是一种处事柔韧的力量,也是轻松生活的不二法门。拥有“钝感力”,是一个成年人最大的智慧。前几天的文章里边,我讲到了安徒生的童话《豌豆上的公主》
查看更多 2025-03-29 樊荣强 3
-
樊荣强:没有必要把那10%的极端声音太当一回事
文/樊荣强“二八定律”之外,还有一个“一九定律”。新京报评论员佘忠明曾经发文指出:10%的人正在“绑架”90%的人,或许是中国社会的舆论地貌。佘忠明指出:这10%的人极端而好言,是人肉网暴、道德绑架、党同伐异、煽动民族情绪、一言不合就出征的主体;90%的人则是沉默的大多数,是情绪平和的极端议题无感者,是因FOMO症候群而保持在线的纯信息消费者。他们未必认同极端声音,但秉持“不与傻×论短长”心态不反
查看更多 2025-03-29 樊荣强 4
-
樊荣强:为什么诗歌好像没用,但是它又不会消失?
文/樊荣强我年轻的时候是很喜欢诗歌的,不仅经常朗诵诗歌,而且也曾在小报上发表过几首诗歌。今天很少有人喜欢诗歌了,而且没有几个人会在别人面前标榜自己喜欢诗歌,因为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诗歌没用,如果你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还喜欢诗歌的话,大约会被认为脑袋不太正常。但是,诗歌却没有消失。即使没有人可以靠写诗养活自己,更没有人通过写诗成为文坛富翁(写小说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些人热衷于写诗和发
查看更多 2025-03-29 樊荣强 3
-
休谟:为什么要保障私有财产?
文/樊荣强于海在《西方社会思想史》一书中所指出的,休谟关于人类组织成社会的观点、保障私有财产的观点,以及正义起源的观点,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原文抄录如下:在他看来,维持社会的是人的需要、自然倾向与习惯。社会不能是契约的产物,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对集体生活的种种好处的认识将先于情感和意志。总的说来,休谟坚持依人性的特质解释社会生活,而这些特质是先于任何反思的。性的冲动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原则
查看更多 2025-03-29 樊荣强 0
-
诊断实验的两大指标!灵敏度和特异性
灵敏度和特异性是诊断实验中的两大重要指标,用于判断你的实验结果是否具有可实用性及使用该技术衍生的产品进行诊断的结果是否具有准确性。灵敏度越高,漏诊率越低;特异度越高,误诊的比例越低。那么什么是灵敏度和特异性呢?灵敏度——检测疾病的存在一个技术或产品的灵敏度是指正确识别患者患有疾病的能力。高灵敏度的产品有利于有效识别携带病原体的患者,这一点对癌症、艾滋病患者至关重要。灵敏度越高,假阴性结果就越少,有
查看更多 2025-03-29 樊荣强 4
-
最受欢迎的演讲的六大要素(内容层面,准备讲稿请参考此标准)
文/樊荣强最受欢迎的演讲的六大要素(内容层面,准备讲稿请参考此标准)第一,逻辑。与逻辑相反的就是混乱。如果你的演讲没有清晰的逻辑,就会让听众感到不知所云,他感觉你自己已经陷入迷宫之中,于是很难坚持跟你走下去。所谓逻辑,就是要有框架,有条理,有层次。第二,故事。没有故事,就会像空洞的说教,很难让人感同身受。只有故事,才可能让你的演讲更有温度。而讲故事,要遵循三化原则: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冲突
查看更多 2025-03-29 樊荣强 3
-
毛姆:让人一看就幡然醒悟的10句名言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一位广受赞誉的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最有影响力的大概要算《月亮与六便士》。他的作品深刻而富有哲理,常常能引发读者的深思与幡然醒悟。以下是他让人幡然醒悟的10句名言: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通过挑战自我,我们可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成长。一般人都不是他们想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这句话揭示了人生中的无奈与妥协,但也鼓励我们追求真正的自
查看更多 2025-03-29 樊荣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