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说老子话写作77:为而不恃
文/樊荣强【老子·第七十七章】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天之道,究竟是什么呢?老子一开口就给我们打了一个比喻,他说:宇宙间最基本的规律,不就像张弓射箭一样吗?左手举弓,右手拉弦。举弓的左手如果把弓举高了就向下压,如果举低了就向上举
查看更多 2025-02-27 樊荣强 7
-
简说老子话写作76:强大处下
文/樊荣强【老子·第七十六章】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读老子《道德经》,常常觉得他这老人家挺啰嗦,一个观点反反复复地讲,这大约也导致了一种中国的传统,即长辈总是喜欢对晚辈啰嗦,而晚辈总是讨厌长辈啰嗦。这种传统在当今社会依然很强大,养过孩子或正在养孩子的父母体会尤深。我说老子啰嗦,是因为老子
查看更多 2025-02-27 樊荣强 7
-
简说老子话写作75:贤于贵生
文/樊荣强【老子·第七十五章】原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老子被我们现代人称为哲学家,但是,在我看来,他首先是一个政治学家或者社会学家,然后才可以称他为哲学家。老子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家,是因为他在《道德经》里提出了一套宇宙生成论,也就是所谓的形而上学,即他说明了我们肉眼可见的现实世界背后的逻辑
查看更多 2025-02-27 樊荣强 5
-
简说老子话写作74:民不畏死
文/樊荣强【老子·第七十四章】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这一章,老子依然在讲“无为”的道理,虽然表面上根本就没有提到“无为”二字。如果不从“无为”的角度来理解本章的叙述,基本上就会偏离老子的原意,而且全文的逻辑看上去也没有通顺。我们来看第一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简单翻译
查看更多 2025-02-27 樊荣强 5
-
简说老子话写作73:天网恢恢
文/樊荣强【老子·第七十三章】原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一章,老子仍然是在讲“无为”——这是老子的永恒主题。可是有许多翻译者只重字面意思的翻译,却忽略了老子思想的“无为”底色。勇敢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不退缩。但是,老子却是把勇与敢两个字分开来使用,
查看更多 2025-02-27 樊荣强 4
-
简说老子话写作72:自爱不贵
文/樊荣强【老子·第七十二章】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老子的“无为”思想有一个核心,就是不要扰民。而扰民的根源就在于统治者的自私、自大和“管得宽”冲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现代经济学的术语,其实,从古至今,中国的治理体制都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摇摆。大致来讲,计划经济是儒家(也包括法家)的选择,而市场经济
查看更多 2025-02-27 樊荣强 7
-
简说老子话写作71:圣人不病
文/樊荣强【老子·第七十一章】原文: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觉醒的过程,觉醒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自知”,“自知”的重要功夫就是“反省”,“反省”则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中国有句俗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出处是《老子·二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在古希腊一座智慧神庙大门上,也写着这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人还
查看更多 2025-02-27 樊荣强 6
-
简说老子话写作70:被褐怀玉
文/樊荣强【老子·第七十章】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老子这个人,遗世独立,清高孤傲,一辈子谁都看不上,最后骑着青牛西去,消失得无影无踪。老子在第20章的时候,表达过对人世间诸多丑恶现象的不满,在本章又忍不住发一发牢骚,表现出和屈原一样的“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一个人看破不说破,我们会称赞他很有修为
查看更多 2025-02-27 樊荣强 6